设计理念:
客观历史是大量点链接起来的线性叙事结构,当下我们所讨论的历史是一种对于过去不存在的事物有问题的、不完整的重构。记忆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一部分,唤醒记忆的过程,也是历史映像再现的过程。方案探讨“记忆场”概念下的历史、记忆、文脉、当下、过去等诸多因素的内在映射关系,试图传达筒仓建筑改造为文化建筑后的独特性与生命性。
场地位于上海市黄浦江中下游南岸的民生码头,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带的末端。一期的改造设计由大舍建筑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2.0”某种程度上是一期改造的延续。基于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对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中蕴含的记忆场所进行激活。以场地现有筒仓建筑所具备的形态特征要素、空间结构要素、生产流程要素、情感隐喻要素为切入点。在最大化保留现有筒仓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开放底层空间,结合一期改造的“云梯”,强化并丰富纵向交通空间,对筒体外部进行合理开槽以增加采光,重点对内部筒体及粮食传送带进行空间再造,营造出更为多样的空间体验,使之成为承载上海城市文化的艺术空间载体——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叙事体验容器”。
场地位于上海市黄浦江中下游南岸的民生码头,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带的末端。一期的改造设计由大舍建筑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改造2.0”某种程度上是一期改造的延续。基于皮埃尔·诺拉的“记忆场”理论,对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中蕴含的记忆场所进行激活。以场地现有筒仓建筑所具备的形态特征要素、空间结构要素、生产流程要素、情感隐喻要素为切入点。在最大化保留现有筒仓建筑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开放底层空间,结合一期改造的“云梯”,强化并丰富纵向交通空间,对筒体外部进行合理开槽以增加采光,重点对内部筒体及粮食传送带进行空间再造,营造出更为多样的空间体验,使之成为承载上海城市文化的艺术空间载体——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叙事体验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