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犹太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基斯勒在20世纪20至60年代之间所提出的“生物建筑理论”,这种理论指向一种内向性的建筑学,注重建筑空间与人的身体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深度结合,强调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复杂关联与有机融合,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揭示了生物建筑的形态迭代机制以及空间自组织原理,对当代数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基斯勒的生物建筑理论中,孕育新生命的“母体子宫”被称为“灵魂空间”,它给与胎儿生命、营养物质、安全庇护、温暖,是人类居住过的最为舒适与安全的空间。人们的灵魂深处都有想要回归“母体子宫”的潜在欲望,渴望逃离充满压力与焦虑的现实世界而寻求身心的庇护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或称恋母情结正是出于人们的这种内心欲求。基斯勒认为“洞穴”这种早期人类长期居住的“空间原型”与“母体子宫”具有相似的庇护感,希望通过建造现实的洞穴空间来回应人们渴望回归“母体子宫”的精神诉求,构建一个远离现世、遗世独立的庇护所。本课题将基斯勒的“生物建筑理论”与当代数字建筑设计方法中的“算法生形”相结合,探寻与人类内心世界、与自然更加融合的数字化空间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