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品管理  >  作品详情
拯救“老北回”
参赛组别:建筑组
作品作者:史祚政、王一民、武晋
所属院校:北京建筑大学
设计理念:
导言
如果纵观北京城建城史,不难发现北京城的确是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奇观,燕赵之地的胡笳筑起城基,元大都的兴衰构成基本格局,而如今的四九城则反映了满人与汉人的同化之路,直到近代回民迁徙,原本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他们,面对政策和文化的不断稀释下,一方面因为拆迁政策被迫放弃祖辈生活的土地,一方面留下来的人不断失去原本的文化环境。在这次设计中,我们选择了三丰里这一块具有悠久历史的回民聚居区,以居住建筑和商业建筑结合的方式探讨如何将传统民族生活方式和现代都市开发节奏整进行整合。

主线——新都市主义
一般来说,城市综合体往往意味高强度的开发和资本操作。在这次设计中,我们想寻找一种未来综合体开发的可能性,在这种设计模式下,综合体可以将一部分的公共空间作为社区文化中心(清真寺),管理则由居委会承担,这种方式不会严重牺牲开发密度,而且还可以增加社区具体群体的参与感,在配套商业上也优先满足吸纳原有街区老字号,在底层裙楼创造内街,用以还原消失的胡同氛围。
而在主要的居住部分,我们设置了三种不同容积率的开发模式,较大的标准层用于回民家族迁入,而高层较小的套间则给一些独立生活的年轻人使用,在不同的层高我们设置了多个结构转换层,可以灵活在三种开发模式中切换,来适应因周边小区拆迁导致的入住浮动。

引导——回归建构
中国由于建筑学发展比较晚,改革开放后资本的冲击导越新的建筑越直接处于挣扎的漩涡之中,即希望成为商业范例,又希望建造真正的本土建筑,而不是一味地破坏地域/民族/生活,在这对矛盾中,后者是主要矛盾。我们认为在这之中想要找清方向,则需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回归建筑学本质,诚实的建构上。建筑需要立足场地,吸收先进的建筑技术同时并融合本土的建构语言,在这次设计中,我们没有采用炫酷的如参数化的形体,因为在实际建造中,扭曲的形体所带来的成本和小街区的开发强度不符合,并且北京的回民由于受到北方汉人的深远影响,习惯的居住空间和四合院类似,我们采用的商业和居住空间都设置了中心的核心空间(如家族会堂),并且较为简单的体量更加符合这种不断腾退中的街区开发节奏,不会产生过多浪费。“简单的结构就是诚实的结构”。
在材质的选择上,如同佩雷在本体装饰和附加装饰之间做出区分一样,我们认为本体装饰即为表现节点,即为立足诚实的建构。裙楼部分警局采用现浇混凝土和近人侧的灰岩大理石,古老的特质与旁边玻璃幕墙的商业区产生区分,而警察局的南侧,二层的清真寺则在混凝土中加入火山灰以便呈现出一种褐色的质感,与远在西方的众多清真寺遥相呼应,并能在灰砖灰瓦的老城机理中脱颖而出。

总结
如果说当下的普遍综合体开发模式是“抗生素”,那么立足本土的开发模式则是“新药”,抗生素滥用往往会导致更大的疾疫,新药虽然病例较少但也许可以发展为解药。但不管如何,建筑学与其所在时期主流思想的反抗构成了新建筑产生的动力,而新建筑的产生需要拥抱先进的生产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保障性人居,民族文化,韧性城市。。。这些要素资本开发都无法考虑,而作为建筑系学生,我们想通过这次设计展现,和资本开发相互妥协下的地域性设计,也许具有可行性。

分享作品